原标题:又一女孩跳楼!毁掉孩子的方法千万种,这一条最诛心!
我从没想过,在这个本该生意盎然的春天,在短短不足一个月的时间,却见证了三起悲剧的发生。
邯郸霸凌事件尚未平息,福建一女孩儿也因霸凌选择跳楼,就在同一时段,又发生了另一起儿童跳楼事件——
来自山东泰安的一名女孩儿,因为偷拿商店卡片,被店主扣留训斥20分钟。让人没想到的是,女孩儿回到家后,选择了跳楼自杀!
有知情人曾这样表示:
事件目前尚未有定论,但我们大抵可以揣测孩子的心理——
或因为对方指责,自己内心难以承受,激发起了极大的羞耻感,不知道如何面对,于是选择了极端做法。
想聊这件事,是因为CC今年10岁,算起来马上要进入这个敏感的青春期。
少年的羞耻感,比天大
你可能觉得大部分时间里,孩子看起来都是无忧无虑、没有烦恼的。
恍惚间,就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,一种认知局限——
小孩子,能有多大的烦恼呢?
所以,面对这类事件,更多人是不解:
“只是说了两句,怎么会这样...”
“平时好好的孩子,怎么突然间就...”
但实际上:
他们的情感极为细腻敏感,外界的评价、他人的认同与否、任何细枝末节的表达,都会使得他冲动易怒、会产生极大的情绪波动。
我们以为没有烦恼的孩子,其实一直处在这种不稳定的因素中。
而在所有的情绪里,最容易击垮孩子、首当其冲要娃命的,就是羞耻感。
做了错事,被别人批评指责、提起揭露,会羞耻;
想和其他人一起玩,却被拒绝,会羞耻;
上课回答问题/上台表演节目,没有表现好,也会羞耻...
羞耻感,在心理学里被定义为人类最负面的情感。
甚至凌驾于悲痛、愤怒等一切负面情绪之上。
而少年的羞耻感,比天大。
那些绝望少年,都被当众羞辱过。
▼被妈妈当众掌掴、掐脖子,14岁男孩转身负气从楼上一跃而下,我曾写过《跳楼前最后那3分钟,孩子在想什么?》
▼被文具店老板冤枉偷了一支3块6的笔,被贴了悬赏通告,导致全班都孤立她、全校都网暴她,《11岁的孩子从顶楼一跃而下,自证清白》,我也写过。
压倒他们的不是两个巴掌、一根笔,而是在外人面前感觉到的丢人,再也拾不回来的自尊。
于极度羞耻和绝望中,他们只能选择结束生命以寻求解脱。
评论里很多人说:
怎么?偷了东西还不让人管教吗?这是要鼓励偷盗吗?
自尊心那么强还去偷?
孩子都是在犯错中长大的,当然应该管。
所以,我一直在思考, 当孩子做错事、搞砸了……
怎样做,才能在不激发TA羞耻感的前提下,让TA愿意主动改变呢?
1、批评孩子的时候,尽量激发内疚感,而不是激起羞耻感。
感到内疚的孩子,会认为:
我做了一件坏事,我心存愧疚,所以我想要弥补。(针对一个行为)
心理路程:因为行为危害了别人,良心上想要反省,所以想承担责任弥补。
感到羞耻的孩子,会认为:
我做了这件事,所以我是坏孩子,我一无是处。(针对自身)
心理路程:自尊心受损、自卑感扩大、无价值感放大,唤起的是抗拒和逃避责任。
你对孩子犯错的态度,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感受是哪一种。
CC前几天和弟弟发生争执,不知道怎么把DD推倒了,磕到了头。
奶奶一见弟弟捂着脑袋哭,一着急就说姐姐“你下手怎么这么没轻重,DD把头磕坏了怎么办?你还是个姐姐呢!”
CC什么反应呢?
恼羞成怒。
大声的还击:谁让他先给我捣乱,凭什么说我,他活该”!
然后跑到自己屋里把门“咣”一关开始生气。
奶奶的批评,就是在引发孩子的羞耻感。
CC不仅不承认错误,还推卸责任、试图甩锅。
同样的事情,若换个做法呢?
我当时就到CC房间跟她说:
妈妈有时候也会控制不好脾气,可能也会误伤别人,所以事后我都会很后悔。(共情,我理解你,大人有时候也会犯错)
??:其实我看到DD撞到头,也很后悔,但是奶奶那么说我,我很生气。
???????:是啊,平时你那么照顾DD,他受伤你肯定很心疼。现在他头还肿着呢,肯定很疼,我们是不是要哄他一下?(激发孩子的内疚感)
CC听完后,拿出自己的棒棒糖,送给了DD,说姐姐刚不是故意的,没一会儿俩人又玩一块去了。
感到内疚的孩子才会弥补过错,感到羞耻的孩子只会掩盖错误、或逃避错误。
这还只是一件再日常不过的小事,CC尚且“气到摔门”。
如果是像开篇那样,孩子因为“偷东西”而被扣留指责的情况呢?
一旦孩子的感受从内疚上升到羞耻,沉溺在这种“我是个坏孩子,我罪无可恕”的认知中,真的很容易出现极端行为。
2、人无完人,出示自己的不完美,让孩子接纳自身的不完美
人类都有个本能,严于律己、宽于待人。
其实反过来瞅瞅,我们都是普通人。
是普通人就会有犯错的时候,有做不到的时候,有丢脸的时候,有“技不如人”的时候...
但那不代表你一无是处。
这也是为什么,前面提到的CC不愿承认错误,我去开解她的第一句话就是“妈妈也会情绪失控。”
我从来不追求在孩子面前当一个“不犯错”的完美大人,相反——
哎呀,我又丢三落四了……
哎呀,我又开错路了……
哎呀,我又搞砸了……
我从来不避讳自己的失误,两个孩子经常跟C爸一起吐槽我。
所以孩子们知道,即便是强大的父母、权威的家长,也会有不完美的地方,那我自己做错事,也应该是被允许的。
为什么有些孩子羞耻感那么重?
甚至不愿意在父母面前呈现自己真实的样子?
因为父母太完美,所以他们觉得自己不该那么“蠢”。
因为他们的“真实”,会被父母定义为“错误”。?
羞耻感背后,一般都是不切实际的高标准、高要求。
譬如,我必须做到什么什么样/我一定不能做哪些哪些事...
一旦没有达成,就感觉自己的形象被破坏了,这个“污点”会跟自己一辈子,别人会因此不再喜欢我。
实际上,人生既没有那么多观众去在意这些,所谓“污点”也并一定是污点。
所以,我们要引导孩子找到引起羞耻感的根源,并对其进行质疑和反驳。
找到羞耻感的根源——
譬如:
我因为做了错事被人发现,觉得羞愧难当、丢脸至极;
我笨手笨脚的,什么事情都做不好;
我不胜任这个班干部/这项任务,显得很无能...
质疑和反驳——
别人不犯错吗?犯了错就会被所有人讨厌吗?
老师、父母、我喜欢的朋友、偶像,他们就都是事事都能做好吗?
我犯了这个错误/没做成,我这个人就这么差劲吗?我没有做得优秀的地方吗?
这里有一个小tip:
孩子的共情能力都是极为强大的。
而且他们都很善良。
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以旁观者的视角来看待——假如是你的朋友/亲人遇到了相似的困境,你会怎么对待他?
那你就可以怎么对待自己。
我最好的小闺蜜,上课犯困被老师当众批评了,她就是个差劲的人吗?我就不跟她做朋友了吗?
我的弟弟把牛奶洒在了沙发上,因为不想挨批评撒了谎,那爸爸妈妈就认为他是坏孩子讨厌他吗?我就觉得他一点可爱之处就没有了、不爱他了吗?
我妈妈不是丢三落四、就是把饭烧糊、上次还差点把我弄丢,我就认为她是坏妈妈吗?
答案,都是否定的。??????
当质疑和反驳占了上风,羞耻感便会荡然无存。
3、自我排解、自我疗愈的能力,格外重要。
我们可以修己、可以修娃,却不能用这样的标准去要求所有人。
外界的评价是不可控的。
别说是真的犯了错误,哪怕没有犯错,也可能会出现以偏概全、甚至黑白颠倒的情况。
如果孩子遇到了来自外界的过度苛责,该怎么办呢?
指望他把所有“苦水”都倒给咱们,再去安慰和排解吗?
不大可能。
一个扎心的事实——
就算是我们的亲子关系足够和谐,就算我们能给他足够的底气,有些“秘密”,孩子也不愿意说与我们听。
这些秘密,也往往是带着负面色彩的事情。
越大的孩子,越是如此。
想想我们中学时期,哪怕和父母没有矛盾,那些少女心思也好、社交冲突也罢,是不是大多都倾诉给了日记,而非父母?
所以,自我疗愈的能力格外重要。
那,这项能力从哪里来呢?
我们前段时间写过一篇《女儿在学校被“群嘲”,我没教她怼回去,不是因为“怂”,而是我更在意这件事》。
里面有探讨「别人对我的评价,并不能构成万分之一的我」,以及「别人的喜欢与否对我是否重要」。
常跟孩子聊聊这些,他们自己也会慢慢形成这样的思路,在遇到类似的事情时,拿来开导自己、疏导自己的情绪。
打败羞耻感唯一的法宝,就是蓬勃、甚至是膨胀的自信!
“我觉得自己很棒!”
这是一个高自尊人类最稳定的精神内核。
美国亲子教育专家丽贝卡·艾恩曾经说过一句话:“他是一个有积极动机的好孩子,只不过做了糟糕的选择。”
我常常用这句话来提醒自己。
孩子犯错被发现的时候,其实就已经知道自己错了,开始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了。
内心那个羞耻的“火苗”也已经开始燃烧了。
你和孩子站在一起,处理问题,规范行为,羞耻被压制,内疚感会占上风。
但若你和问题在一起,对付孩子,那就只剩羞耻了。
儿子带头上树,老师的做法让我大跌眼镜!忽然感觉这几年娃白养了
当孩子学会说谎和隐瞒,究竟是他学坏了,还是你做错了?
我们是CC爸妈,家有一双儿女CC&DD。
C爸:中国医科大学硕士、三甲医院副主任医师;
C妈:畅销书《家长好脾气,才有好教育》、《吃好睡好不生病》作者;
觉得文章有用,就分享给需要的朋友吧!
?
责任编辑:
标题回顾:又一女孩跳楼!毁掉孩子的方法千万种,这一条最诛心!